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学区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36.4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7.71千字
文档摘要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武汉市江汉区学区四校联盟

七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30分钟试卷总分:120分

I?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莫被困进短视频信息茧房

①40多年前,中国报纸传媒兴起,一种叫小小说的文体也随之风靡一时,成为“顶流”。如今短视频形态上与当年的小小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作品的篇幅和传播度,尤其是两者都拥有超级的流量域。

②短视频的重点并不在于“视频”,而在于“短”。短视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取流量,让更多人观看自己的视频,关键的要素是“内容”生产,也就是在几秒钟之间输出的内容要博人眼球,让用户在几乎来不及理性分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关键信息。相比于传统传播媒介,短视频生产端的另一个特点是“生产权力”的下放。简易便捷的拍摄创作手法,让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了成为“作者”的可能,所见所想所思所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一部手机完成与世界的沟通。因此,短视频的创作者群体更加多元。

③短视频行业涌入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分享者,相较于之前的网络平台,短视频把所有门类都涵盖进来,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熔炉,它也打破了各个门类和行业之间的壁垒,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农户种植、英语教学、古诗词赏析等内容,在此之前这些不太可能在同一个平台出现。

④短视频的生产和接受都不受地点的限制。创作者可以在任意场景拍摄,而网络用户同样可以在任意场景中打开视频平台来观看。在公共空间中,短视频是消磨时间的利器,带来的用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共空间的陌生感,这一方面增加了用户需求黏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周围”的消失。躲进网络世界让个体与外界的隔绝加剧,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孤独感越来越深,这加剧了个体对网络的依赖,于是短视频的社交需求变得更加具体,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模式,这种社交模式同样不需要社会空间的参与。

⑤短视频最受人诟病的地方是其带来的沉迷问题,海量的资讯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把人困在了信息茧房中。短视频的接受者被一条又一条的信息留住,算法不让接受者们产生“厌倦”。你永远在期待下一条视频,一个人的喜好被分析得明明白白。

⑥短视频的接受者们要离开信息茧房还有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简单来说,明确每天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到达这一目标之后再进入短视频世界,这样既可以减轻长时间刷短视烦带来的负罪感,又可以借助海量短视频拓宽视野。人们常常苦恼的是面对短视频的信息茧房问题,好像有被技术牵着走的感觉,但我们也要更加明确,技术是为人所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技术发挥更好的效用。综合起来看,短视频是时代的产物。只不过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更为复杂,加之不断更新的技术革命,内容生产者很难保证有持续的内容优势,而接受者如果不从内到外寻求改变的话突破信息茧房也很难。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3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短视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与小小说相似,内容短小,传播度广,拥有超级流量域。?

B.短视频靠短时间内吸睛的内容获取流量,吸引庞大的用户群体。?

C.短视频创作者群体的多元化,导致短视频“生产权力”的下放。?

D.短视频拍摄创作易上手,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拍摄者。

2.关于短视频所带来的影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打破行业壁垒,为互联网用户传播和学习知识提供便利。?

B.短视频的生产和接受依靠一部手机可以完成,不需要其他条件。?

C.短视频削弱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模式。?

D.短视频海量的资讯让接受者困在信息茧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3.短视频接受者怎样做才有可能离开信息茧房?请依据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20分)

妈妈的菜做咸了

①前几天,看到一位博主讲了一个故事。她妈妈有一次在家里做菜,做好之后让她尝尝。吃完第一口她就说:“菜做咸了。”妈妈很惊讶,因为配料跟平时加的量一样。然后两个人就开始找原因。最后发现,新买的酱油比之前的咸很多。然后博主把这件事发到了网上。令她奇怪的是,有网友在留言区吐槽她,“不尊重妈妈的劳动成果”“吃现成的还挑三拣四”。博主无法理解,自己的直言并没有让妈妈生气,而且找到原因之后,妈妈也很开心。但是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就变成“不尊重妈妈”“伤害妈妈自尊”。

②后来她弄明白了。在某些人眼里,自己某件事做的不好,是不准别人说的。哪怕对方只是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寻找解决方案。你提了,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伤了他的面子。

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你指出对方的问题,他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没错。你批评对方的方案,对方认为你在针对他。你提出一个不同的意见,他马上开始反驳你。作家郑一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