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2)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2.4.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2012)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2.4.1节“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以及北伐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和发展。此外,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习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历史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历史思维:通过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增强国家认同:理解国共合作对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学生将增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历史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理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上升背景。
2.九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对于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他们喜欢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学习历史,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能够接受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把握不准,容易混淆事件顺序;对于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理解不深刻,难以把握其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此外,由于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学生可能在分析历史原因和影响时感到困惑。
教学资源
-人教版(2012)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历史纪录片片段
-相关历史图片资料
-教学PPT
-黑板和粉笔
-小组讨论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吗?他们曾经合作过,共同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战争,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合作,又是如何进行的吗?”
2.展示一些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国共合作的标志、北伐战争的场景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3.简短介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概念、背景和过程。
过程:
1.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参与者、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2.详细介绍北伐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用时间线或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通过实例或案例,如广州起义、汀泗桥战役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伐战争的实际应用和作用。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1.选择几个典型的历史案例进行分析,如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的转折点等。
2.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合作的成因、战争的策略等。
2.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可能的评价。
3.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1.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背景、过程、影响及评价。
2.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3.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和影响等。
2.强调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