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为主题,结合新版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地球运动,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的思维方式;通过地图解读和实际案例分析,提升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地球运动实验,增强地理实践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这是理解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的基础。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重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这是理解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依据。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季节变化等,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这些现象。
2.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成因:学生需要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和时间差异的物理原理。
-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学生往往难以直观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来帮助理解。
-地球运动与地球形状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不是完美的球体,而是略扁的椭球体,这对地球运动的影响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模型或动画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昼夜变化图、季节变化图等图片和图表,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教具,如圆形纸盘、小灯泡、旋转轴等。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PPT和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地球仪并记录自转方向和周期。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哪些地理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和提问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记录自己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包括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的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变化。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思考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效果。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讨论地球运动现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效果。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并解释其地理意义。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地理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公转的方向、周期。
学生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以及地球公转导致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等地理现象。
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气候、生物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