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角—角的度量(一)》(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线与角—角的度量(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角的度量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概念,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提升对角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具体包括:
-角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角。
-量角器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包括量角器的放置、读数和记录。
-角的度量单位:让学生理解角度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并能够区分1度角的大小。
举例:在课堂上,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亲自使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强调量角器必须与角的一边对齐,并且读数时要将量角器的中心点放在角的顶点上。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量角器使用方法的理解和角度读数的准确性。具体包括: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量角器的摆放和读数方法,容易混淆内外圈刻度。
-角度读数:学生可能会在读取角度时混淆度数的内外圈刻度,导致读数错误。
-角的等分:学生在将一个角等分为两个相等的角时,可能难以准确地找到中点。
举例: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可以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如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并使用量角器进行验证。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互助,让学生互相指导,共同解决使用量角器时遇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确保他们能够准确读取角度。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数学教学视频、在线互动教学平台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剪刀的开合角度、书本的翻页角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物体中的角。
-提问学生:“我们如何准确地知道一个角的大小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角的度量”。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使用PPT展示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回顾和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接着,教师展示量角器的结构,解释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师进行示范,使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并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测量结果。
-分组讨论:学生两人一组,互相使用量角器测量对方画出的角,并交流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量角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强调读数时要看清楚内外圈刻度。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包括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和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定角的度数。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展示作业,并对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度量方法和量角器的使用。
-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准确地测量一个角的大小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给予肯定。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家中物品的角,并记录下来。
-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仔细观察,准确记录,并准备好下一次课堂的分享。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搜索“角的度量”相关教学视频,特别是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角的度量过程。
-图书资源:推荐数学绘本或几何学习书籍,如《有趣的几何》、《数学星球》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深化对角的理解。
-实物资源: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含有不同角度的物品,如时钟、量角器模型等,用于课后学生自主探究。
-网络资源:利用学校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平台,搜索角的度量相关的教学文章和习题。
2.拓展建议
-观看教学视频: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角的度量教学视频,特别是对于那些课堂上理解不够深刻的学生,视频可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制作角的模型: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卡纸或其他材料制作不同类型的角模型,通过亲手操作加深对角的理解。
-家长参与:建议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一起讨论角的度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