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38《雁》说课稿2沪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38《雁》说课稿2沪教版
本课选自沪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雁的美丽形象和迁徙过程中的艰辛。课文通过描绘雁的群飞、栖息、觅食等场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雁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增强学生文化理解,理解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3.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诗歌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节奏等,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
2.学生对自然景物和动物有一定的兴趣,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热情,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诗歌意境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3.学习风格方面,学生中既有善于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情感的类型,也有倾向于分析诗歌结构的学生。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不够深入。
4.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不够准确,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在诗歌背诵和默写时可能存在记忆困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诗歌鉴赏相关视频资料、网络诗歌赏析文章。
4.教学手段: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绘画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雁迁徙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雁的飞行姿态和迁徙路线。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雁有什么了解?为什么雁会选择在秋天迁徙?
3.学生分享,教师总结:雁是候鸟,每年秋季会从北方迁徙到南方过冬,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朗读课文《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歌意象:雁、秋水、霜、落日等,解释其象征意义。
4.领悟诗歌情感:诗人对雁的赞美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题。
3.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诗歌中的雁有哪些特点?诗人对雁有何评价?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雁具有团结、勇敢、不畏艰辛的品质,诗人对雁充满赞美之情。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赞美雁?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通过赞美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类自身品质的肯定。
3.教师提问:如果让你写一首赞美雁的诗,你会如何表达?
4.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学生欣赏其他诗人赞美雁的诗作,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背诵《雁》诗歌,撰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短文。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通过学习《雁》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雁的迁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团结协作。
2.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提高了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诗意解读能力,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
3.文化理解能力增强:学生通过学习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朗读、背诵和写作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储备。
5.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与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体会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6.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会了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7.价值观的塑造:学生在学习《雁》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受到了诗人高尚品质的熏陶,如勇敢、坚韧、团结等,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8.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