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新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的重要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导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的经过和影响。教材通过丰富的史实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点,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还学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抗日战争的大背景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对于抗日战争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加深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文字资料学习,有的则偏好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来获取信息。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史实和背景资料。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性理解不足,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历史纪录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抗日战争历史图片
-电子白板或黑板
-教学PPT
-学生作业本和笔
-历史学习相关参考书籍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七七事变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
-展示七七事变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简短介绍七七事变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七七事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过程:
-讲解七七事变的定义,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介绍七七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中日关系的紧张、国内政治环境等。
-使用时间线或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七七事变的发展过程。
3.七七事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的影响和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过程:
-选择七七事变的几个关键案例进行分析,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影响和教训,让学生全面了解七七事变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代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促进和平发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七七事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七七事变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事件的背景、影响、全民族抗战的策略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各个方面,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启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分析、讨论过程和结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影响和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强调七七事变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七七事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能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影响等,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记忆和复述。
2.历史思维:学生通过学习七七事变,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事件的起因和后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形成对历史事件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