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名胜 10 岳阳楼记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18.3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3.16千字
文档摘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名胜10岳阳楼记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名胜”中的第10课《岳阳楼记》。主要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情怀的认同感。

2.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理解和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把握范仲淹的爱国情怀。

②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③鉴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体会其语言之美。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分析范仲淹在文中表达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②解读文言文中的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③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岳阳楼记》的背景、结构和主要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表达方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范仲淹等角色,模拟情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岳阳楼的历史图片和《岳阳楼记》的原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文言文朗读和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有机会游览岳阳楼,你们最想了解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写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岳阳楼记》,注意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②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③解读文言文中的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④探讨范仲淹的忧乐观,分析其表达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⑤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岳阳楼记》的心得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巩固练习(10分钟)

①教师给出《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赏析。

②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

③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岳阳楼记》的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岳阳楼记》中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总结范仲淹的忧乐观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作业布置(5分钟)

①请学生课后再次阅读《岳阳楼记》,并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通过描写岳阳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范仲淹的忧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②搜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历史资料,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

③预习下一课《醉翁亭记》,提前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风格。

知识点梳理

《岳阳楼记》作为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名胜”中的重点课文,其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范仲淹,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之称。

2.文章背景:范仲淹在贬谪期间游历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岳阳楼记》。

二、文章结构

1.开篇:描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引出文章主题。

2.正文:分三层写景,描绘了岳阳楼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3.结尾: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

三、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抒发作者的情感。

2.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作者情感相结合,表现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突出作者对美景的喜爱。

4.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四、文言文知识

1.实词: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实词,如“楼”、“水”、“山”等。

2.虚词: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如“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