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孔子以“仁、义、礼”构建礼治秩序,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西汉中期以后,新儒家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学派,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仁义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要义,对忠孝、智勇、诚信、廉耻、勤俭等其他伦理价值规范具有统领作用。它既是基本伦理规范,又发挥着统一思想的功能,是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但中国传统价值又不限于仁义,其在仁义基础上由内心而行为、由个人而群体,形成了下列五组基本价值。仁义与这五组基本价值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
孝与忠。孝是以血缘亲亲之情界定个人和团体内在伦理属性、规范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是人伦规范的核心。在家庭领域,孝不仅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而且包括父义、母慈、兄友、弟恭等内容。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空间,孝不仅是独爱其亲的私爱,还包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群体“博爱”。忠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指对他人、对团体尽心任事不懈于责任,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是孝的进一步扩展,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与责任。忠孝是相互维系的伦理价值规范,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我们当代爱国、爱家的伦理基础。
智而有勇。智是整个伦理价值系统的智识支持,其内涵包括了对情感的理性控制,对行为的成本与功利的权衡、行为方式的技巧把握,其终极价值在于个人长远的、社会整体的利益最优化。中国古代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不同程度地推动智识的发展,在社会层面注重家庭教化,注重兴办学校;在国家层面,设立选拔制度。勇是行动力、决心、意志的体现,是实现其他伦理价值的力量保障。
诚信奉法。许慎《说文解字》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这是为人的基本伦理规范,也是社会稳定秩序的伦理基石。奉法,是指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各种法纪,包括强制力较弱的软性规范和强制力较强的硬性规范。奉法不仅是外在的服从、畏惧法纪,而且是信奉并能自觉遵守各项法纪。诚信与奉法两者的结合,要求从内心到行为都能表里如一地履行自己的责任、遵守公共规范。
廉而明耻。廉耻关乎人格之尊严,与社会风尚、国家秩序关系甚大。顾炎武曾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廉耻首先是为人的基本伦理操守,不知廉耻则迷失于财货,无所不为,祸乱他人,也戕害自身。
勤俭戒奢。中国古代社会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反映了一个大国的资源和财富相对于庞大人口需求都显得匮乏不足,因而勤劳开源、节俭节流对于个人、家庭、国家都是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伦理规范。魏征曾劝谏唐太宗:“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竟为无限,遂至灭亡。”勤俭应是每个人的美德,特别是一家之长、一国之主,更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否则,懒惰奢靡之风易兴难抑,败家亡国即在瞬息之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从一个核心范畴——仁义,扩展出五组基本价值,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简明,以人为本,可以凝聚价值认同;又具有扩展性,对个人修为、群体组织、国家安定起到支撑作用。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比如,明朝以后,三纲五常被极端片面化,将君臣关系提高到社会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片面强调臣子对于君主的愚忠死节;父子关系从一种自然血亲关系异化为无条件孝顺服从;夫妻关系也从双向互敬互爱变成了单方面的服从关系。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破除传统仁义中的身份等级局限,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爱。
(摘编自张生《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论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要义的仁义,对忠孝、智勇等其他伦理价值规范具有统领作用,是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
B.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由“仁”与“义”构成,在仁义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忠孝”“智勇”等五组基本价值。
C.孝是人伦规范的核心,忠则是孝的扩展,两者相互维系,相辅相成;若没有忠孝,爱国、爱家就失去了伦理依托。
D.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通过勤劳来开源、节俭来节流,它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按时间顺序,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自然引出对仁义与其他伦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