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细菌的分布:在土壤、水、空气、生物体内外等环境中广泛存在。
2.真菌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土壤、植物体、动物体和空气中。
3.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真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DNA。
4.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细菌通过分裂繁殖,真菌通过孢子繁殖。
5.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细菌的单细胞结构和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DNA。
-理解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细菌通过分裂繁殖,真菌通过孢子繁殖。
-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如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
2.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微观形态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直观感知的,需要通过图片和模型等辅助工具来帮助理解。
-学生可能对细菌和真菌的繁殖过程存在误解,需要通过实验演示和对比分析来澄清。
-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认识。
-学生可能对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缺乏认识,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和互动讨论来增强联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显微镜、培养皿、无菌水、棉签、放大镜、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2.课程平台:学校生物教学平台、在线教育平台。
3.信息化资源:细菌和真菌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科普文章。
4.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微生物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微生物?它们在哪里活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问:“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细菌的形态结构(5分钟)
-展示细菌的图片和模型,讲解细菌的单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通过对比真菌的结构,强调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2.细菌的繁殖方式(5分钟)
-演示细菌分裂繁殖的过程,讲解细菌繁殖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细菌繁殖的现象。
3.真菌的形态结构(5分钟)
-展示真菌的图片和模型,讲解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DNA。
-引导学生思考真菌与细菌的区别。
4.真菌的繁殖方式(5分钟)
-演示真菌通过孢子繁殖的过程,讲解真菌繁殖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真菌繁殖的现象。
5.细菌和真菌的分布(5分钟)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片,讲解它们在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等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特点。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等。
2.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哪些?
2.提问: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哪些?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和观点。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细菌和真菌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提出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细菌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性,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