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1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以《植树的牧羊人》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学生能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分析牧羊人植树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传达的关爱自然、持之以恒的精神。
b.感受人物情感:引导学生体会牧羊人对植树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c.学习写作手法:通过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对比等,让学生学会如何生动地表现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深入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
b.模仿写作: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现人物和事件。
c.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会牧羊人的精神,激发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科书、笔记本、粉笔、黑板
-课程平台:语文教学软件、在线阅读平台
-信息化资源:植树造林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网络文章
-教学手段:PPT展示、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植树造林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吗?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环境?
-学生分享观点,教师总结:植树造林不仅美化环境,还能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引出课题:《植树的牧羊人》,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让学生感受牧羊人的情感。
-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明确每段的主旨。
-讨论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牧羊人如何克服困难、与环境的互动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比较牧羊人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如与邻居的对比,让学生思考人物性格特点。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分别扮演牧羊人、邻居、树木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课堂提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阅读,思考文章中的植树造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撰写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和感悟。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提前预习课文内容。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环保纪录片:《森林的秘密》、《地球脉动》等,通过视觉和听觉体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文学作品:《沙与沫》、《寂静的春天》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植树造林案例:介绍国内外成功的植树造林项目,如“三北”防护林工程、亚马逊雨林保护等,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组织介绍: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和平组织等环保组织的工作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环保事业的发展。
2.拓展建议:
-阅读环保科普书籍,如《绿色生活指南》、《环保知识问答》等,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储备。
-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植树节活动、垃圾分类宣传等,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
-观看环保讲座或研讨会,如“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主题的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
-制作环保手抄报或海报,展示环保知识和创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环保意识。
-开展环保主题的写作活动,如征文比赛、日记写作等,让学生将环保理念融入文字。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研,如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等,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