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新)同步说课稿:第3单元第4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共2份打包)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新)同步说课稿:第3单元第4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疆域开拓和对外交往活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疆域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识记与理解能力,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
2.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理解古代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中国古代的基本历史时期和重要事件。然而,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如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普遍较高,但兴趣点可能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更感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普遍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独立思考的,也有喜欢合作学习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遇到对历史事件背景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困难。此外,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可能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此外,由于对外交流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生可能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比较分析存在一定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古代疆域地图、对外交流的历史图片和简短纪录片。
3.教学工具:准备PPT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互动环节。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时期,那就是古代中国的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广袤的土地上建立起繁荣的国家,又是如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往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索这些有趣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一)开疆拓土
1.讲解古代中国疆域的演变过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隋唐,引导学生了解疆域的扩大和稳定。
(学生)老师,请问古代中国的疆域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呢?
(教师)古代中国的疆域扩大主要得益于不断的战争征服和民族融合。比如,秦朝统一六国后,疆域迅速扩大;汉朝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2.通过图片展示古代中国的疆域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疆域的广阔。
3.讨论古代中国疆域扩大的意义,如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
(二)对外交流
1.介绍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学生)老师,丝绸之路是怎样的呢?
(教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之间的陆上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它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2.通过图片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其大致走向。
3.讨论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如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等。
(三)重点探究
1.分析古代中国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特点,如开放包容、勇于探险、善于学习等。
(学生)老师,古代中国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有哪些特点呢?
(教师)古代中国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包容,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二是勇于探险,如郑和下西洋;三是善于学习,如唐朝的鉴真东渡日本。
2.通过案例分析,如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明朝郑和下西洋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开放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课堂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的意义,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使节、探险家等角色,模拟古代对外交往的场景。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开疆拓土和对外交流,了解了我国疆域的演变过程、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古代中国的开放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中国与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