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法治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以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意识,具体包括: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利;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批判性地分析社会现象,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具体包括认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如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等,以及了解和谐社会对个人和集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例如,通过讲解和谐社会中人们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价值。
-掌握个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关爱集体等行为规范。例如,通过分析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谐行为。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学生对和谐社会概念的理解可能较为抽象。例如,如何让学生具体感受到和谐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谐社会的意义。
-学生在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可能存在困惑。例如,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如通过讨论一个团队项目中个人贡献与团队成果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存。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是一大挑战。例如,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需要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组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
-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互动问答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和谐社会的案例视频和概念解析文档,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和谐社会的特征和个人的责任。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设计问题,如“举例说明个人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谐”。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确保学生对概念有初步理解。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文档,记录和谐社会的特征和个人责任。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个人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并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闻报道,引出课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和谐社会的定义、特征及其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和谐社会理念”,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和谐社会场景。
-解答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如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和谐社会的实际意义。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体验和谐社会的实践。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和谐社会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谐社会的构建。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设计个人和谐行为计划的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关的书籍和视频资源。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并提供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设计和谐行为计划。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深入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方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