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8 上课了(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16.0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3.12千字
文档摘要

8上课了(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8上课了”为主题,紧密结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学校生活,了解上课的基本规则,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观念。通过游戏、故事、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规则意识,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树立集体荣誉感;发展道德情感,培养尊重他人、遵守纪律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具体到上课的规则和礼仪,可能还比较陌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讲能力和基本的表达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上课规则理解不够,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则更倾向于听讲和模仿。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难以适应课堂纪律,容易分心;有的学生可能对上课的礼仪规则不理解,不知道如何遵守;此外,学生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竞争心理,影响课堂氛围。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教具(如小卡片、图片、角色扮演道具等)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班级微信群等

-信息化资源:儿童歌曲、动画故事、教育软件等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故事讲述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上课规则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上课有什么规矩吗?为什么要有这些规矩?”

展示一些关于课堂纪律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课堂规则的必要性。

简短介绍上课规则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上课规则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上课规则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上课规则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上课规则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上课规则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上课规则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上课规则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上课规则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遵守上课规则。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上课规则相关的主题,如“如何保持安静”、“如何专心听讲”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上课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上课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上课规则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上课规则在现实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生对上课规则的理解,提高其遵守规则的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天中的上课规则,记录下自己和他人的遵守情况,并思考如何更好地遵守规则。

8.教学反思(课后)

目标: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过程: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能够认识到上课规则的重要性,明确上课时应遵守的基本纪律,如保持安静、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

2.行为习惯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改善,如坐姿端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遵守课堂纪律等。

3.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所提升,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与同学互动,展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4.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面对课堂上的问题和挑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