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例文:颐和园》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习作例文:颐和园》的说课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与表达能力。首先,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接着,以课文为蓝本,讲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最后,布置课后习作,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描写身边的景物,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能够理解并描述简单的自然景观。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描写景物的词汇和句型,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对探索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阅读和观察来了解世界。在学习能力上,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听觉学习,有的偏好视觉学习,还有的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实践。
3.学生在学习《习作例文:颐和园》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如何准确地把握和描绘景物的细节特征,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将观察到的景物有序地组织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此外,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可能成为他们的学习障碍。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电子版课文
4.教学手段:互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的?”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景物描写的课文,如《黄山奇石》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习作例文:颐和园》的背景和内容,指出课文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如使用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合理的空间顺序等。
举例说明: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如“万寿山脚下一片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等句子,解释如何通过词汇和句子结构来描绘景物的美。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技巧,每组选择一个景物进行描述,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尝试自己写一段关于颐和园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描写景物时要注意的要点,如观察的顺序、细节的描绘等,并鼓励学生在日常观察中运用所学。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物,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技巧,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下节课分享。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颐和园》相关历史资料: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造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讲解中国园林的独特设计理念,如借景、框景、障景等,以及其在颐和园中的体现。
-描写景物的经典文学作品:选取《红楼梦》、《西湖佳话》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景物的精彩段落,供学生阅读欣赏。
-现代散文作品:推荐一些现代作家如朱自清、林清玄等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风格的写作手法。
-视频资源:搜集颐和园的纪录片或旅游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图书馆或在线资源,查阅颐和园的历史资料,加深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安排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园林,实际体验中国园林艺术,并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描写。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工作坊,分享各自阅读的文学作品,讨论不同作家在描写景物时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建议学生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资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激发写作灵感。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园林描写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绘画,将所学知识和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
-提供一些描写景物的写作指导书籍,如《写作这回事》、《散文写作教程》等,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技能。
-建议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结合美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更全面地理解颐和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颐和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②重点词汇:
-与颐和园相关的专有名词,如“昆明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