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课《十五从军征》以古诗词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战争背景下普通士兵的悲惨命运,培养其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提升鉴赏能力,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学生能够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增进对古代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认识,提升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和解读一些基本的古诗词格律和修辞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接触过一些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士兵的忠诚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喜欢通过诗词感受古代文化和情感。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朗读和背诵来记忆和体会诗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分析诗句和背景来深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十五从军征》时,可能会遇到对古代战争背景和士兵生活的理解困难,因为这与现代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此外,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可能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来逐步领悟。同时,由于诗词的语言较为古奥,学生在翻译和解读上也可能遇到障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士兵的艰辛,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诗词原文、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增强视觉效果。
2.诗词朗诵:播放经典朗诵音频,引导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如相关历史资料、评论文章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3课《诗词曲五首》中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以古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位边塞士兵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哲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韵味。
2.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背景及时代背景介绍
-同学们,了解作者王昌龄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简要介绍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2.诗句赏析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和“八十”,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接着,我们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它们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最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诗歌情感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情感的理解。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1.诗歌朗诵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创作仿写
-以“战争”为主题,仿写一首古诗,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进行朗诵和仿写,教师点评)
五、总结全文,回顾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探讨情感,我们了解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珍惜和平,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王昌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赏析和情感分析。
3.完成仿写古诗的作业。
(学生整理笔记,教师点评)
六、知识点梳理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反映古代边塞士兵生活的边塞诗,以下是对本课知识点的梳理:
1.作者介绍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作多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2.诗歌背景
-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一个流派,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和士兵情感为主题。
-唐代边塞战争:唐朝时期,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战争,士兵生活艰苦,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3.诗歌结构
-诗的结构:本诗为七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