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是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从局部抗战逐步发展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进程。具体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及其影响、局部抗战的兴起、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的抗战态度、全国抗战的爆发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事件,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
2.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抗战中的关键问题和人物。
3.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课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在初中阶段,他们接触过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对局部抗战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全国抗战的历史进程、抗战中的关键战役和重要人物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较为关注,因为他们能够从个人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而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记忆和背诵,对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学习风格上,学生中既有偏好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也有习惯于跟随教师指导、依赖课堂讲授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如何将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联系起来,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如何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处理史料,进行批判性思维。此外,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可能会引起情感上的波动,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纪录片片段。
-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平台、在线历史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电子书籍、历史档案资料。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纪录片观看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与学生打招呼:“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九一八事变,思考一下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开始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很好,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了解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进程。”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板书:“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局部抗战?什么是全国抗战?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讲解局部抗战的背景:
-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扩大,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分析局部抗战的主要战场、重要战役和抗战英雄。
3.老师讲解全国抗战的背景:
-分析全国抗战爆发的原因,如日本侵华政策的加剧、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态度转变等。
-介绍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重要战役和抗战英雄。
4.老师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觉醒、国家统一、国际地位提升等。
-强调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5.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6.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活动
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或重要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战役或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2.角色扮演:
-老师选取抗日战争中的典型人物,如毛泽东、蒋介石、彭德怀等,让学生扮演这些角色。
-在模拟的历史场景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地位。
四、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史进程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2.老师强调学习抗日战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五、布置作业
1.学生课后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2.学生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