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六单元 提高道德修养 第17课 与人为善 第2框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说课稿 苏教版.docx
文件大小:22.6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3.37千字
文档摘要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单元提高道德修养第17课与人为善第2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说课稿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单元提高道德修养第17课与人为善第2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能够认识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增强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维护正义,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促进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够理解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关于礼貌、尊重他人、公平正义等概念,但这些知识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正在发展,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互动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一内容时,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与人为善”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此外,学生可能面临的是如何克服自私心理,培养真正的同情心和助人精神。这些困难可能源于他们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缺乏有效的榜样和行为示范。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关于助人为乐、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案例资料。

3.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包括PPT或电子白板,以便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源。

4.教室布置:创建分组讨论区,摆放小黑板或白板,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个关于善良行为的故事作为导入,例如讲述一位陌生人在危急时刻帮助他人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善良行为的思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基础知识,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与人为善”的概念,强调其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善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一系列助人为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善良行为的力量,如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等。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善良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关于善良行为的宣传海报,内容可包括善良行为的定义、意义和实际案例。

-教师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完成高质量的宣传海报。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善良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良行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自己或家人在一天中的善良行为,思考这些行为的意义,并撰写一篇短文进行分享。

-作业要求:短文需包含善良行为的描述、个人感受和反思,字数不限,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6.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反思进行点评,鼓励学生持续关注自己的道德成长,将善良行为融入日常生活。

7.课堂评价(约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方面。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认知的提升:

-学生能够理解“与人为善”的内涵,认识到善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善良行为,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价值观。

2.道德情感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故事、案例和小组讨论,感受到善良行为的温暖和力量,激发内心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