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九年级历史下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结合部编版历史教材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以时间为线索,重点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与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聚焦于历史思维与实践意识。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实践意识,为未来社会参与和建设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具体包括:
-苏联在1928-1937年间实施的两个五年计划,重点讲解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例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进。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如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如对个体农民的过度压迫、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2.教学难点
-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难点在于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苏联在20世纪初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例如苏联为何需要快速工业化来巩固政权。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关联性,难点在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苏联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集体化运动导致的农民反抗、粮食短缺等。
-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影响,难点在于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斯大林模式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如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等。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PPT课件
-课程平台:学校在线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资料库、网络历史文献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问答、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你们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了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苏联革命和内战结束后的国情,为讲解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45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两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目标。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的影响。
-描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防力量的增强等。
-举例说明: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苏联某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绘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和成就。
-学生撰写短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问题。
-教师指导:
-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对学生的短文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强调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论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应取得以下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两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的影响。
-学生能够列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防力量的增强等。
-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集体化运动对农民的影响、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等。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了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学生通过绘制时间线和撰写短文,锻炼了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思想意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