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桂美版(2024)美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美家园《第3课我们的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的家》是桂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美家园”中的第3课。本单元围绕“和美家园”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感受家园之美,培养学生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节课聚焦于“家”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家的展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家的建筑特点、空间布局以及蕴含的情感元素。教材中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图片资料,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家,从传统的中式四合院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从乡村的田园小屋到城市的公寓住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觉素材和创作灵感。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描绘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能深入理解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美术学习方面,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绘画技巧,如线条的运用、简单形状的描绘等,但在对物体的细节刻画、构图的合理性以及对作品情感表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感受,但可能缺乏将这种情感通过美术作品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此外,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喜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在美术学习中存在自信心不足、创造力受限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课标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家的建筑特点、空间布局和装饰风格,掌握描绘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构图、线条运用、色彩搭配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幅以“我们的家”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作品能够体现家的特征和个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家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受家的温暖和美好,培养学生对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家的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类型家的建筑特点、空间布局和装饰风格的分析与理解。掌握描绘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构图的合理性、线条的表现力、色彩的协调性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幅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以“我们的家”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在作品中准确表达自己对家的独特情感和理解,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意。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运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材料来创作作品,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协调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法
1.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与家相关的音乐、展示不同风格家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欣赏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以及教师收集的优秀美术作品,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示范演示法:教师在黑板或通过多媒体展示平台,亲自示范描绘家的过程,包括构图的步骤、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调配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绘画技巧。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视频以及生活中的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家的独特之处。
讨论法: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学生就家的特点、创作思路等问题进行讨论,相互启发,拓宽思维。
实践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创作,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我评价与互评法: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学会发现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风格家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颜料等;展示道具,如画板、画架等。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水彩笔或油画棒等;收集与自己家相关的照片或小物件。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活动设计: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些温馨家庭的照片。
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