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屈原》是九下第五单元“戏剧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文章展现战国时期忠奸斗争,融合诗化语言与历史重构,聚焦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塑造。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主体是屈原的独白,抒发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戏剧,对戏剧的基本特点不是很清楚,对历史剧的虚实处理认知模糊,对“雷电颂”的象征意义存在理解障碍,需搭建支架帮助其理解。
教学设想:
本单元属“活动·探究”单元,按照教材要求,要完成三个任务。本可以将课文进行整合,在整体阅读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建构戏剧的基本知识及阅读策略。但鉴于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决定沿用单篇教学的策略。本课的学习可设置三个环节:一、初读课文,初识戏剧;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四、鉴赏语言,理解主旨。以此培养学生戏剧文本的解读能力,理解历史剧的现代性表达,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悟和体会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语言运用: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了解戏剧及相关知识,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审美创造:激发对戏剧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学习戏剧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与品质,感受象征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戏剧的特点,梳理情节,整体把握;鉴赏语言,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课前安排:
阅读“任务一”及《屈原》,解决生字新词。(诡谲、哗众取宠、睥睨、脚镣、弄堂、驰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视频话剧“屈原”(独白)片段,简介话剧。
出示: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2.简介屈原: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3.简介作者: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二、初读课文,了解戏剧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课文体裁的不同之处。
预设:
(1)文章内容以对话和独白为主。(2)有许多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本文体裁:戏剧
出示:戏剧是一门集舞台、语言、音乐、肢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
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为:现代剧、历史剧
戏剧要素:(“任务一”)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作品主旨的重要手段。
戏剧语言: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一般用括号(方扩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2.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预设: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