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好自然,培养语文素养!GANSHOUMEIHAOZIRANPEIYANGYUWENSUYANG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课文细读品味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驿路梨花”既指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雷锋精神,还指边疆少数民族优良的民风。课文细读品味2.第⑥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淡淡的月光,凉凉的山风,洁白而轻柔的梨花花瓣,渲染出月下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清幽的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后不再焦急的喜悦心情,为下文发现小屋、投宿小屋做铺垫。课文细读品味3.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第??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插叙。表明小屋帮助了很多过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茅屋的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茅屋的主人的心理,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同时也为产生第二次误会蓄势。课文细读品味4.第?段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对梦境的描写表现了“我”对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衷心赞美,照应了文题。课文细读品味5.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闪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灵活,与她们的年龄相吻合,体现了她们天真活泼、美丽快乐的特点。课文细读品味6.第3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既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曲折,又表现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同时,解开了悬念,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课文细读品味7.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诗,有何作用?引用诗句结尾,一语双关,“梨花”既是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既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又表明“处处”都有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人,雷锋精神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寓意深刻。[重点]文中的梨花姑娘并没有出场,形象却十分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的。作者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的。(1)通过对自然景物梨花的描写来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文中多处提到美丽、洁白、香气四溢的梨花,以梨花之美衬托人物之美,赞美梨花姑娘心灵的美好。课文全篇探究(2)通过对小茅屋的描写来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从“我”和老余的视角,从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细腻而有层次地描写了小茅屋,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细心、周到、乐于助人。(3)通过他人的讲述来刻画梨花姑娘的形象。瑶族老人的讲述和梨花妹妹的讲述,揭示了梨花姑娘学雷锋的缘由,表现了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全篇探究1.巧设悬念,妙用误会。本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巧妙地设置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很好地突出了主题。2.巧设插叙,结构紧凑。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诉说把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顺叙中有插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文章结构紧凑。归纳总结特色总结国学经典积素养教材链接梨花是美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作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因为他们身上闪耀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我们要让雷锋精神的梨花处处开放。国学经典积素养国学经典诵读卜算子·咏梅[宋]陆游原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国学经典积素养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孑然一身,愁苦无依,又遭到风雨的摧残。梅花极力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即使凋谢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埃,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国学经典积素养【品格素养点拨】梅花,不慕荣华,不与百花争春;梅花,品格高尚,操守如故,化泥作尘,香气依旧。梅花的品格正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愿同学们都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中考这么考(一模·昆山)学校布置“听铃品梅”活动,同学们将关于梅花的诗词誊抄在风铃上供大家赏读。以下这首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请你参与交流。菩萨蛮·回文①[宋]苏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②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③。枝残惜别离。中考这么考倒回去读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选自《全宋词》)注释①苏轼贬居黄州后所作,赠给好友赵晦之。回文,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②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