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内容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本单元所选文章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语文核心素养: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自然意象的解读和审美鉴赏能力;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对生态伦理的初步认识;3.表达交流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提升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能力;4.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2.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2.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
解决办法:1.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2.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自然意象;3.安排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拓宽学生视野;4.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教学平板或笔记本电脑。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语文学习APP。
3.信息化资源:网络文学作品文本、相关自然主题的视频资料、环保图片库。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自然风光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自然元素,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自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问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思考自然意象在其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自然意象的定义和分类,如山水、花鸟、季节等。
2.分析《庐山谣》中的自然意象,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3.讲解《荷塘月色》中的自然意象,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
4.讲解《荷塘月色》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如作者在荷塘边漫步,欣赏荷塘美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庐山谣》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2.提问:《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3.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2.学生回答:可以从观察、感受、想象等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很有见地,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请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物情感。
2.情景模拟:请学生分组,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互动的场景,如环保活动、生态旅游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拓展:课后请学生阅读一篇关于自然主题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一、自然意象的定义与分类
1.自然意象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生物、季节等方面的描绘,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元素。
2.自然意象的分类:
-山水意象:描绘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如《庐山谣》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花鸟意象:描绘花卉、鸟类等生物,如《荷花》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季节意象:描绘四季变化,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天象意象:描绘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