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2制取氧气说课稿(新版)粤教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制取氧气”为主题,通过实验探究、知识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通过联系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
2.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安全使用实验器材,正确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
3.增强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氧气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反应条件。
②实验操作步骤:学会正确操作分液漏斗、集气瓶等实验器材,掌握固液分离和气体收集的方法。
2.教学难点,
①氧气生成的控制:如何控制反应速率,避免氧气生成过快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②气体收集的方法:理解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原理,并能够在实验中灵活运用。
③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准确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能够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氧气制取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3.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氧气制取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步骤。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氧气制取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提高教学直观性。
2.实验器材:提供分液漏斗、集气瓶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教学软件: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实验操作练习,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氧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以及氧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包括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展示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反应原理。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焊接、医疗急救等,说明氧气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氧气制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反应速率控制等。
3.实验操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分液漏斗、集气瓶等实验器材。
教师指导: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安全、规范。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氧气的生成和收集过程。
4.数据分析与讨论(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分析。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氧气生成速率的因素。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氧气的制取规律,如反应条件、催化剂的作用等。
5.应用拓展(约10分钟)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氧气疗法、潜水等。
教师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拓展氧气应用的范围。
6.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氧气制取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教师指导: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应用。
回顾实验过程,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氧气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氧气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熟悉反应条件。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分液漏斗、集气瓶等实验器材,掌握固液分离和气体收集的方法。
2.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氧气制取实验,包括安全操作、反应速率控制、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等。
3.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化学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焊接、医疗急救等,增强了化学知识运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安全意识与规范意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实验操作规范。了解氧气制取实验中的潜在风险,学会正确处理实验事故。
6.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