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新版)商务星球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主题,通过结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以商务星球版教材为依据,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地形图判读练习,提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学会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发展地理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自然规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和比例尺的识别等。对于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一定了解,但具体到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如等高线、坡度等细节,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对自然景观和地理现象感兴趣。学习能力强者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图信息处理感到困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地图和图表理解地理知识;而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听觉和动手实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等高线解读困难,难以判断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难以将地图上的信息与实际地形对应;缺乏实际观察和体验,对地形特征的理解不够直观。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图符号的记忆和应用存在混淆,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指导和练习。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地形图、等高线图、坡度示意图等图片,以及相关地形变化视频,以辅助学生理解地形图判读。
3.实验器材:准备地形模型或等高线纸盘,供学生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操作台放置地形模型和地图,便于学生直观操作和观察。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的预习资料,如地形图的历史演变和不同类型地形图的介绍。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地形图有何特点?”和“如何从地形图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的用途和判读方法。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和提交的预习成果,确保学生能够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地形图的相关资料,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地形图的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料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基础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形图的用途。
讲解知识点:讲解等高线、坡度等关键概念,并举例说明如何从地形图中判断地形。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让学生分析地形图,识别不同地形类型。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图判读的关键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作用与目的: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能,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地形图的理解。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地理信息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地形图判读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和自主学习,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地形图判读技能。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反馈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
作用与目的:
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加深对地形图判读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力。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理大发现:地形地貌揭秘》
《地图的奥秘:探索地图的历史与制作》
《地形图在现代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地形图集》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形图》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