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3.7.1《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1课时说课稿3(新版)苏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能量的释放和利用》这一主题,通过讲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食物消化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观察食物消化的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强化学生的生物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饮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认识到食物能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食物的组成和营养物质的分类,对食物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食物消化和能量转换的具体过程,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阅读和讨论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食物消化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消化系统的复杂性和能量转换的抽象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二是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使得学生难以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三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可能存在理解偏差,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教材: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实物教具:食物模型、消化系统模型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试管、滴管、实验记录表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食物消化过程的动画视频
-教学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生物学科教学网站、相关在线实验指导
-教学手段: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幅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是如何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
-提出问题: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的吗?”
-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食物消化过程。
2.讲授新课(用时15分钟)
-食物消化过程:讲解食物从口腔到小肠的消化过程,重点介绍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的作用。
-能量转换:讲解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包括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等。
-食物营养:介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
4.课堂提问(用时5分钟)
-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提问环节,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纠正。
5.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案例分析:展示一个与食物消化和能量转换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食物消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创新:运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课件、食物消化过程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消化过程。
6.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身体健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7.总结(用时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总计用时:45分钟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食物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营养素的作用与功能:深入研究六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能量代谢中的具体功能。
-食物金字塔:讲解食物金字塔的概念,介绍不同食物的层次划分,以及如何通过金字塔来指导合理的膳食搭配。
-营养不良与慢性病的关系:分析营养不良和过量摄入与慢性病(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之间的关联,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营养学基础》或《人体营养与饮食卫生》等书籍,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