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说课稿5新人教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7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演说的结构和论点,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语言表达: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文化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演说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培养学生对优秀演说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5.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演说的主题和核心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演说的主题“教育改革”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理解蔡元培校长对北京大学教育理念的阐述。
-演说结构的分析:通过分析演说的引言、正文和结语部分,让学生掌握演说的基本结构,并学会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演说。
-语言表达技巧:关注演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如比喻、排比等,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
2.教学难点:
-演说背景的把握: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蔡元培校长及其演说的历史背景可能理解不足,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
-演说逻辑的推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演说中的逻辑推理过程,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演说中的论点和论据。
-演说风格的模仿:学生可能难以模仿蔡元培校长的演说风格,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来模仿演说风格。
-演说内容的深入探讨:学生可能对演说中提出的教育改革理念缺乏深入思考,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教育改革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或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蔡元培演说原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教育改革案例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资料、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是一篇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演说,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蔡先生的人格魅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篇演说的主旨和精神。”
2.预习检查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回顾一下预习时做的笔记。谁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这篇演说的初步理解?”
-学生分享预习心得,老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演说背景介绍
-老师介绍:“在正式学习演说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值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接下来,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背景。”
4.视频观看与分析
-老师播放相关历史背景视频,学生观看。
-视频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当时的背景,现在请大家结合演说内容,谈谈你对演说中提到的教育改革的理解。”
5.演说原文学习
-老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演说原文,边读边分析。
-第一段:老师讲解演说的主题和引言部分,引导学生关注蔡元培先生对教育改革的基本态度。
-第二段:分析演说中的论点和论据,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演说中提取关键信息。
-第三段:讨论演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体会蔡元培先生的演说魅力。
6.小组讨论与分享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演说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深入讨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意见。
7.演说结构分析
-老师讲解演说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引言、正文和结语部分。
-分析演说中的过渡和衔接,让学生学会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演说。
8.模仿与创作
-老师:“现在,请大家尝试模仿蔡元培先生的演说风格,写一段自己的演说。”
-学生进行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9.总结与反思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演说精神。请大家思考,这些理念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10.作业布置
-老师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短文,字数不限。”
11.课堂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未来教育和成长奠定基础。下课!”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蔡元培全集》:收录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演讲稿,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