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项脊轩志》比较阅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陈情表》《项脊轩志》比较阅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通过比较阅读《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本节课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文知识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培养跨文本分析能力,增强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如《陈情表》中的抒情手法和《项脊轩志》中的叙事技巧。
-分析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李密的忠诚与孝道、归有光的家族情感。
-理解两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反映社会风貌方面的价值。
2.教学难点:
-突破对文言文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例如《陈情表》中“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的倒装句。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如《项脊轩志》中“先妣之墓”所蕴含的家族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在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本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文本时,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核心内容,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中的关键人物,深入体验人物情感,提升对文本的感知。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
4.设置项目导向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研究两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与《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两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高中阶段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论语》《孟子》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介绍《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作者、背景、文学价值等,引导学生了解两篇文章的基本情况。
-举例说明:选取《陈情表》中的“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和《项脊轩志》中的“先妣之墓”等典型句子,分析文言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篇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翻译《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中的难点句子,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教师指导: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4.深入分析(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陈情表》中的李密和《项脊轩志》中的归有光,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的表演,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情感。
5.比较阅读(约15分钟)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陈情表》和《项脊轩志》进行比较阅读,总结两篇文章在主题、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陈情表》和《项脊轩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陈情表》或《项脊轩志》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析。
-教师要求:作业要求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有效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