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13张衡传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张衡传说》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古代科技发展,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文学鉴赏:通过阅读《张衡传说》,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进行思辨,培养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使学生了解张衡的生平事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语文实践:通过文本分析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阶段,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相对有限,但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张衡这位历史人物的具体事迹和贡献了解不多。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但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正在形成,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
行为习惯上,学生在课堂上普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历史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张衡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成就,激发学习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张衡的贡献和影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影响。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呈现张衡的生平和成就。
2.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3.实物教具:如模型或模型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张衡的发明创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张衡》相关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对张衡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张衡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成就?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20分钟)
1.张衡的生平简介(5分钟)
-介绍张衡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和主要成就。
-强调张衡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的贡献。
2.张衡的发明创造(10分钟)
-详细讲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分析其原理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地动仪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3.张衡的文学作品(5分钟)
-介绍张衡的文学作品,如《二京赋》、《东京赋》等。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张衡的成就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2.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地动仪的发明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张衡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强调张衡的勤奋、创新、爱国等品质。
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过程。
2.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张衡、助手、参观者等角色,进行互动表演。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张衡的成就和品质。
2.提问: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张衡的精神?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记住张衡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主要成就等。
-学生了解张衡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天文、地震学方面的发明创造。
-学生掌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意义,能够分析其在古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提升: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在分析张衡的成就和品质时,提高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资源,提升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3.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