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梦回繁华》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21.5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2.89千字
文档摘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体会作者对繁华景象的细腻描绘。

2.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市井生活,体会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在梦回繁华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梦回繁华》中描绘的市井生活画面,包括市井人物、商品交易、节日庆典等,让学生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

-掌握作者在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习作者在描绘繁华景象时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梦回繁华》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怀旧、向往、感慨等,分析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文字和画面展现出来的。

-把握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理解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特点及其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现明清市井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文中人物,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如果你们穿越回古代,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激发他们对古代生活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为学习《梦回繁华》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梦回繁华》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课文描绘的繁华景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举例说明: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如“街市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节日庆典、商品交易等,探究这些元素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3.教学活动(约25分钟)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小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交流与合作。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知识。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梦回繁华》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鼓励学生创作一篇关于《梦回繁华》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课后拓展(约10分钟)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行搜集有关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小报或PPT,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亲身体验古代市井生活的氛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梦回繁华》中描绘的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场景,包括人物、商品交易、节日庆典等。

-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分析其在文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课文内容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2.能力提升:

-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