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说课稿语文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为题,引导学生了解针鼹这一独特生物,感受其独特之处。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培养环保意识。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的能力,提升写作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和探究,提升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作者对针鼹的观察角度和描写手法。
2.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针鼹的特点。
难点:
1.理解针鼹的稀有性和独特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解决办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针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稀有性和独特性。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和描写动物的经历,共同探讨作者的观察角度和描写手法。
3.课后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观察到的动物的文章,以此突破写作难点。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语文教学软件、在线教育资源平台
3.信息化资源:针鼹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科普文章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互动游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奇的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珍奇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或形态奇特,或生活习性独特,都是大自然的瑰宝。
3.老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珍奇动物的文章——《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二、新课讲授
1.自主学习
(1)老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针鼹的外形、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2.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课文开头,作者对针鼹的外形描写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针鼹的外形特点。
(3)老师提问:作者在描写针鼹的生活习性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学生回答,老师点评: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了针鼹的生活习性。
3.深入分析
(1)老师提问:为什么说针鼹是稀有动物?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针鼹的稀有性体现在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稀少的数量。
(3)老师提问:针鼹的稀有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我们应该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稀有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4.写作指导
(1)老师提问:如果让你去观察一种动物,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观察动物时,可以从外形、生活习性、行为特点等方面进行描写。
(3)老师布置写作任务:请同学们以“我观察到的动物”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三、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了解了针鼹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稀有性。
2.学生回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提高了环保意识。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观察日记,描绘你观察到的动物。
2.收集有关珍稀动物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3.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地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五、课后拓展
1.阅读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书籍,了解更多珍稀动物的知识。
2.参观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亲身体验生物多样性。
3.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六、知识点梳理
一、针鼹的外形特点
1.体形短而圆,四肢粗短。
2.被毛粗硬,有刺状突起。
3.头部扁平,眼睛小而深陷。
4.尾部粗短,呈圆形。
二、针鼹的生活习性
1.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2.饮食:以白蚁、蚂蚁和其他昆虫为食。
3.洞穴生活:善于挖掘洞穴,保护自己免受天敌侵害。
4.繁殖方式:卵生,每年繁殖一次。
三、针鼹的稀有性
1.稀有原因:针鼹的栖息地受到破坏,数量稀少。
2.生存威胁: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天敌等因素。
四、针鼹的保护意义
1.维护生物多样性:针鼹是地球上独特的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价值:针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源。
3.文化价值:针鼹作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
1.观察角度: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全面观察。
2.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