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3月20日星期二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三峡》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让学生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知;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三峡》这首诗的内容,包括诗人对三峡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三峡历史的感慨。
②把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中的作用。
③学习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抒发情感的方式,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如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思考。
②分析诗歌中运用到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③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包括音韵美、意境美和修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比较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三峡》这首诗的教材原文,以及相关的学习笔记纸。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三峡自然景观相关的图片集,以及与诗歌创作背景相关的视频资料。
3.教学工具: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同时,确保教室环境安静,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用生动的话语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首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千古绝唱——《三峡》。这首诗由唐代诗人郦道元创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诗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
2.学生们随着老师的引导,纷纷打开课本,准备开始学习。
二、整体感知
1.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先通读全文,思考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们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3.老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包括山、水、林、石等自然景观,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讲解
1.老师讲解诗歌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老师提问:“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
b.学生回答并翻译。
c.老师总结:“这句诗描绘了三峡山势险峻、连绵起伏的景象,突出了三峡的自然特色。”
2.老师讲解诗歌第二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老师提问:“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思考。”
b.学生回答。
c.老师总结:“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三峡水路的险峻和舟行缓慢的特点。”
3.老师讲解诗歌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a.老师提问:“这句诗描绘了三峡的哪些景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
b.学生回答并描述。
c.老师总结:“这句诗描绘了三峡春冬时节的美丽景色,如湍急的江水、清澈的潭水、奇特的柏树、飞流直下的瀑布等。”
4.老师讲解诗歌第四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a.老师提问:“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思考。”
b.学生回答。
c.老师总结:“这句诗通过描写三峡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三峡的感慨之情。”
四、拓展延伸
1.老师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你们对三峡有了怎样的认识?”
2.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3.老师总结:“这首诗让我们领略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激发了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峡》这首诗,了解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体会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学生们回顾课堂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三峡》这首诗。
2.请同学们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
3.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三峡》的读后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郦道元生平及其作品介绍:介绍郦道元的生活背景、文学成就以及他的其他代表作,如《水经注》等,以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