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角的概念(说课稿,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6.3.1角的概念(说课稿,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人教版202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6.3.1角的概念”为主题,结合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角,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设计思路为:首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角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引入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究角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判断和证明。增强空间观念,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几何图形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理解角的概念,包括角的定义和角的分类;
②掌握角的度量方法,特别是直角、锐角、钝角的识别;
③理解角的相等性和不等性,以及角的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
①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定义中的角进行有效对接,建立直观的几何概念;
②通过几何操作和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③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绘制和识别各种类型的角,如平角、周角等;
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长关系,以及角与三角形其他元素的关系,如角与边、角与角等。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白板、直尺、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几何图形的动画演示、角的定义和性质的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校园中各种角度的图片,如窗户、门、旗杆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哪些角?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角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准确地描述角的大小?
讲授新课(20分钟)
1.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定义,用直尺和量角器展示如何画角,强调角的顶点和两条射线。
2.角的分类:介绍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或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角。
3.角的度量: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强调读数时要准确。
巩固练习(15分钟)
1.练习绘制:学生动手绘制各种类型的角,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2.角的识别: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图片中的角属于哪一类,并说出理由。
3.角的运算:进行简单的角运算练习,如求两个角的和、差、倍数等,巩固学生对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角的定义是什么?角的分类有哪些?
2.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学生展示: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角,其他学生点评并给出改进意见。
2.教师提问: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3.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角的变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角变形,它的类型会发生哪些变化?
2.角的应用:举例说明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机械制造等。
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角的概念、分类、度量方法等知识。
2.学生提问:对课堂内容进行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时间分配:导入环节5分钟,讲授新课20分钟,巩固练习15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总计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几何学中的角》选段,介绍角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证明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几何》一书中的章节,探讨角在建筑设计、工程应用中的实例。
-《几何基础》教材中的相关章节,深入探讨角的分类、性质及其在坐标系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不同类型的角,并研究它们在空间中的关系。
-通过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了解角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演变。
-完成一些几何问题,如利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探究角的和与差,以及它们在三角形、四边形中的应用,如余角、补角等概念。
-通过实验或实际操作,验证角的性质,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结合坐标系,研究角的度量与坐标的关系,如极坐标系中的角度表示。
-分析角在几何证明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