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及其特点与原则-
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引言
翻译是与人类文明同步萌生的一项古老的活动.历史上,翻译
高潮不断迭起,翻译理论博大精深,翻译家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构建人类
巴别塔的历史使命.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可以看出,我国
历史上的翻译以佛经、西方科学文献、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为主.而
西方翻译历明显的主线是圣经翻译,其理论研究也大多源自圣经翻
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联系空前频繁,人类社会对翻译的需
求增强.而2003年10月上海大学召开的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标
志着异军突起的应用翻译应运而生.应用翻译顾名思义,即应用性文本
的翻译.《中国译学大辞典》对应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的定义
为:应用翻译亦称实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
效果),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应
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及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
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
面,包括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广告翻译、旅
游翻译等[1](126).
二、应用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纽马克在其所着《论翻译》(About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翻
译文本的体裁类型和译者职业,将所有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即科技文本、
社会--文化文本(文化、社科、商业)和文学文本,并指出第一类文本由
企业、跨国公司、政府部门的翻译部门进行翻译,第二类文本专门由
国际组织进行翻译,而第三类文本则由自由职业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
[2].而应用性文本类型多种多样,跨度一方面可接文学文,一方面又
可接严谨的冷凝体文章.其体裁大多属于实用性较强的科技文本和社
会--文化文本.这两类文本一般是由专业型译者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工
作[3](17),以现阶段翻译公司、政府部门的翻译部门或者国际组织内部
的翻译人员、译审、发起人等等共同参与翻译的全过程,以当今先进
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共享.而文学文本的翻译则一般
是译者的个人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对职业的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
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专业的,非业余的.而翻译职业,则
是指把翻译工作,作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
作.显然,翻译已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以其作坊或者团队性的形式发
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职场特征.
翻译作坊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翻译时期.我国译经,从东
汉时起就采用一种译场的方式,即许多人通力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
下从事佛经的翻译[4](43).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译经分为以下十
一种分工: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
文、梵呗、监护大使.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的译场方式就是当今作坊
方式的雏形.这种明确、有组织的分工,显示出了团队合作、集思广益
的优越性,为我国乃至世界当今的翻译方式提供了借鉴意义.
仅以现在翻译公司的运作模式为例.翻译公司主要承接的翻
译为应用翻译.其主要设置有业务项目部、翻译部、审校部、市场部、
人事部等.其中,翻译部主要由全职或者兼职的译员充当,负责处理具
体的翻译材料.校审部由资译充当,负责译审.这种翻译模式充分体现
了翻译过程中赞助人、译者、客户、译文使用者还有译文读者多元主
体的交际互动过程,反映出其鲜明的团队性和专业性特征,也体现了专
业型译者有组织的职场集体工作方式.翻译的职业化时代译者极大多
数只是一名翻译从业人员,他们大多以完成承接的翻译任务为满
足.[5](15)再者,我国文献等经典着作的翻译也是由中央编译局组织
诸多资译家共同协助完成.
比如说《毛选》翻译由中联部、中宣部发起,专门成立着作
翻译室,归属中央编译局,采用的是类似佛经译场的大规模立体式工作
方式.
因此,谢天振教授指出,当今的翻译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实用文
献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我们今天的翻译已经从书房进
入到了作坊,对翻译史而言,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翻译的职业化
时代了.[5]
三、应用翻译的特征及其原则
应用翻译,最突出的特征是注重实用性,规范性较强,译者匿名.
其文本类型大多属于赖斯和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导型/呼唤型这
两大类文本.赖斯(K.Rei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