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锻炼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通过加强学生运动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指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随着国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在全民健身发展迅速的同时,如何把全民健身理念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之中,是摆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全民健身学校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4-010-3-JF
引言
体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自律性和社交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资源和机会,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成长和进步。
1、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锻炼融合发展的现状?
1.1、政策推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其中,《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尤为引人瞩目。该政策明确提出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导向为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各地政府对此积极响应,纷纷制定地方实施细则,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在经费投入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体育设施、购买体育器材等。在师资配备方面,各地政府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体育教学服务。此外,各地政府还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同时,政府还加强与学校、社区合作,共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平台。
1.2、课程融合尝试?
部分学校在体育课程中积极融入全民健身元素,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兴趣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传统的田径、球类项目,这些学校还巧妙地引入了广场舞、太极拳等大众健身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易于上手,而且老少皆宜,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一些学校还进一步拓展了体育课程的边界,将户外徒步、攀岩等全民健身活动引入校园。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冒险精神。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能提升自我挑战的勇气和自信心。通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全民健身元素,学校成功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体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终身运动习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资源共享初显成效?
在场地资源方面,部分学校积极与周边社区展开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在课余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操场、体育馆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健身场所。同时,社区的健身场地也在特定时间向学生开放,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选择。在师资资源上,学校与社区也实现了优势互补。学校邀请社会健身教练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专项体育技能培训。这些教练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加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师也积极参与社区全民健身指导活动,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带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通过场地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共享,学校与社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锻炼融合发展策略
2.1、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应该将其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体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因此体育课程应该注重基础运动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学习任务,如原地摆臂、跑步等,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运动能力。同时,通过游戏和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培养竞争意识。体育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在足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