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xiá)慰藉(jí)锲而不舍(qiè)
B.剽悍(piāo)稽首(qǐ)戛然而止(jiá)
C.提防(tí)炽热(chì)鳞次栉比(zhì)
D.殷红(yīn)祈祷(qí)味同嚼蜡(jiáo)
答案:B
解析:A项“慰藉”的“藉”应读“jiè”;C项“提防”的“提”应读“dī”;D项“殷红”的“殷”应读“y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贸然重蹈覆辙妇孺皆知
B.懊悔烦燥恪尽职守断章取义
C.狼籍撺掇锋芒毕露一拍即合
D.屏嶂懊悔鞠躬尽瘁参差不齐
答案:A
解析:B项“烦燥”应为“烦躁”;C项“狼籍”应为“狼藉”;D项“屏嶂”应为“屏障”。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是一个非常________的人,总是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2)在学习上,我们要有________的精神,不断探索新知识。
(3)他的演讲非常精彩,________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
A.善良探索吸引
B.慈善探究招引
C.友善探求引起
D.友好探寻引发
答案:A
解析:“善良”指心地纯洁,没有恶意,符合(1)中描述人的品质帮助他人的语境;“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索精神”是常用搭配,适合(2)中学习不断求知的语境;“吸引”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吸引注意力”是常见表达,(3)用“吸引”合适。“慈善”侧重于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帮助;“友善”“友好”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好;“探究”“探求”“探寻”更侧重研究、寻找;“招引”“引起”“引发”与“注意力”搭配不如“吸引”合适。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答案:C
解析:A项“不可救药”指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在上课早退的语境中程度过重;B项“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与大家真心赞成建议的语境不符;C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用于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合适;D项“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与提出宝贵建议的语境不符。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通过……使”连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把“品质”改为“形象”;C项“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C
解析:《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彷徨》。
7.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A.排比拟人
B.反复拟人
C.排比比喻
D.反复比喻
答案:B
解析:“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当作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________。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