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6.1.1探索燃烧与灭火说课稿(新版)北京课改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九年级化学上册6.1.1章节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四种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操作的严谨态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以及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点。
-灭火的四种方法: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使用灭火剂。
-通过实验验证灭火方法的原理,例如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实验。
2.教学难点:
-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判断某个物质是否为可燃物。
-掌握灭火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点,例如在不同火灾场景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灭火原理的结论,如通过观察燃烧实验中火焰熄灭的现象来理解灭火剂的作用。
-理解灭火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如二氧化碳灭火器中二氧化碳与火焰接触时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以便于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二氧化碳灭火器、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发布预习任务,如“观看燃烧现象的视频,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初步想法。”设计预习问题:“燃烧过程中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二氧化碳能够灭火?”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和提交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视频内容,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
作用与目的:使学生提前接触燃烧现象,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以“火,既是我们生存的重要能源,也是潜在的威胁”为引子。讲解知识点,如“燃烧的三个条件”,组织课堂活动,如“灭火方法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并思考,参与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
作用与目的:通过实例讲解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燃烧条件,掌握灭火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如“设计一个家庭火灾逃生计划”,提供拓展资源,如“火灾预防与自救手册”。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作业,阅读拓展资源,进行反思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作用与目的:通过作业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安全知识,通过反思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燃烧与灭火的科普文章: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特点、常见的灭火方法和设备。
-火灾案例研究:收集和分析真实的火灾案例,探讨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蔓延的规律以及有效的灭火措施。
-燃烧实验视频:展示不同可燃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如纸张、木材、塑料等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燃烧速度和火焰颜色。
-灭火器使用指南:详细说明不同类型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维护保养知识。
-火灾预防与逃生指南:提供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下的火灾预防措施和紧急逃生方法。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资源: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和案例研究,增强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理解。
-观看实验视频:组织学生观看燃烧实验视频,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参与灭火器使用培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灭火器使用培训,学习不同类型灭火器的操作方法和适用场景。
-设计火灾逃生计划: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家庭、学校或公共场所的火灾逃生计划,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开展火灾逃生演练:定期组织火灾逃生演练,让学生在模拟火灾场景中练习逃生技能,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探索燃烧的化学原理:通过化学实验,如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燃烧产物的检测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的化学原理。
-研究火灾预防技术:了解现代火灾预防技术,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烟雾报警器等,提高学生对火灾预防技术的认识。
-参与社区消防安全宣传: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