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15.6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4
总字数:约2.5千字
文档摘要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本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区别以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学会从物质的性质预测其可能的反应。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够准确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生成新物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常见物质的性质:识别并理解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和化学性质(如反应性、稳定性等),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

①物质变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识别:学生需要理解并识别物质变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以及如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

②物质变化规律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包括物质的稳定性、反应条件等,并能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③实验操作与现象的关联:学生需要学会将实验操作与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理解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化学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天平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实验指导。

3.信息化资源:网络化学实验视频、在线化学知识库、电子教材。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冰融化、铁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已学过的物质状态变化知识,如固态、液态、气态的相互转化,复习物质的物理性质。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1.详细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介绍常见的物理变化,如溶解、熔化、凝固等,以及常见的化学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3.分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现象。

-举例说明:

1.以水为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通过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实例,说明化学变化的特点。

-互动探究: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判断其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如酸碱反应、燃烧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物质变化的规律。

-教师指导:

1.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指导和建议,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总结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特点,以及化学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撰写观察报告。

3.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生掌握了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预测其可能的反应。

-学生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够识别吸热和放热现象。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中,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科学素养。

3.思维发展:

-学生在分析物质变化过程中,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展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和沟通,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态度:

-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

5.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