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秦朝时的政策.docx
文件大小:19.32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1.9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公元前221年,发生了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情,那就是长达数百年的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被秦始皇一统,开启了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嬴政还是秦王的时候就锐意进取,胸怀大志,取贤任能,最后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并着手建立健全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巩固其的封建统治。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论述。

一、政治方面

1、皇帝制

皇帝这个词语是秦始皇自己创建的,之前是没有的。嬴政认为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劳已经超过了先前所有的帝王,包括之前的皇帝、尧舜禹等,所以不管成为王还是皇都不能满足秦始皇。

故他把古代传说中所谓的“三皇五帝”里面各取一个字,这就是“皇帝”。就这样,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被后世的历代统治者所沿袭。

此外,他还规定皇帝自称为“朕”,朕之前并非专用,但秦始皇之后,朕一字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词汇。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从中央的三公九卿到地方的郡守县令都得按照皇帝的意志去办事,天下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是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所谓三公就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皇帝日理万机;太尉掌管军事,但实际上在秦朝太尉的权力极其有限,军权主要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监察。

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廷尉、典客、少府等共九个具体的部门,这些官僚都由皇帝亲自任免,不能世袭,皇帝可以随时换人。

3、郡县制

郡县制其实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存在,追溯郡县制的历史可以到楚国,因为楚国的领土很大,兼并了不少周边的小国,所以就开始设立郡,地位次于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郡地区也开始发展,逐渐就成了郡大于县,郡里面设立若干县。

秦国把天下分为36郡,后经过政府河套地区和百越之地,增加到40郡,每个郡的最高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或者县长(依县的大小而定)。

二、经济方面

1、承认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化在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颁布了不同的政令来承认土地私有,到了秦国建立,更是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直接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统一货币、度量衡

秦统一之前,每个国家使用的货币都不一样,比如北方赵、燕这些国家用的货币的刀币,但是秦国用的则是圆形方孔钱,所以在统一之后,秦国统一货币,让全国都使用圆形方孔钱。这种圆形方孔钱就是所谓的“半两钱”,因为金属货币有其实际价值,其重半两,故名。

币制的统一消除了过去不同国家直接经济交往的不方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货币,还统一了度量衡,秦国以自己的度量衡标准为基础,向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以及标准器。这样一来,极大的方便了民众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迁徙富豪

这项措施其实在新王朝初立的时候很常见,因为过去的地方豪强局势势必会对新王朝的统治形成不利的影响,秦朝建立的时候更是这样,之前的六国还留下了不少的贵族,威胁秦朝的统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始皇帝采取了强制迁徙的办法,将他们迁往周边地广人稀之地,或者迁往关中,一方面方便监视,一方面用他们的财富来填充关中。

4、建路修道

之前由于七国之间的隔阂,彼此交通很不方面,在秦始皇统一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征服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蛮夷,修筑了多条重要的道路。

首先是驰道,一条通往燕齐,一条直达吴楚之地;另外还有为了方便同北方匈奴作战而修建的“直道”;最后还有通往西南的“五尺道”,这样全国就被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在了一起。

三、文化方面

1、书同文

战国时期的文字比较混乱,每个国家的语言并不相通,统一之后给帝国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于是有了书同文。

秦朝第一任丞相李斯是大书法家,他笔下的小篆可谓是一流,于是秦朝就以小篆为官方文字,在全国进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由于小篆的复杂,到后来民间又自发形成了一种书写较为简单的字体,就是隶书,并逐渐得到推广认可。

2、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看似和上一个措施相悖,其实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焚书的内容主要是将私人所藏的经书尽数的销毁,但是博士所藏保留了下来。

另外坑儒并非秦始皇的本意,而是两个术士化的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始皇帝大怒,坑杀了不少儒生。

焚书坑儒造成了统治者和文化阶级的对立,对帝国的统治反而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成为了后来帝国灭亡的滥觞之一。

结语:秦朝的统一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说,郭沫若认为秦朝开启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秦朝的各项政策措施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多被后世朝代所传承,比如皇帝、郡县、三公九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