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唐,兴盛于宋朝,在宋朝科举的重要程度达到顶峰,但元代,落后文明统治中原,元代初期,作为在马背上得天下的蒙古人自然对于科举制不屑一顾,甚至一度停废,好在科举制后来得以恢复,虽然复兴之路坎坷,但影响后世600年。
元初科举制被停废原因
科举制在元代的发展历程非常坎坷,忽必烈建立元朝初期,科举制被停废。前期被废除,后来才得以慢慢恢复。元代科举制的标志性人物是元仁宗,元仁宗之前,科举制被废除,元初科举制被废除又不单单是一方面的原因。
1、官员来源很多
首先,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只是一位伟人单枪匹马建立起来的,都需要有许多跟随君王英勇善战的勇士以及善于谋略的谋士,才有可能会建立起一个国家。元朝更是如此,马背上得来的国家,更是有许多等待封官的功臣,所以元代官员的主要来源就是忽必烈手下的功臣,比如开国功臣徐达。
其次,元朝建立之前,归降的前朝官员以及汉人读书人,即所谓的归降贵族,也是元代官员的重要官员。整体来说,元朝建立初期,或许缺真正有才能的官员,但是不缺官员,更不缺汉人官员,而科举考上的几乎都是汉人官员,所以对于当时的忽必烈和元朝来说科举制没有存在的必要。
当时的当务之急是稳固政权,发展经济,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科举制对于元初来说可有可无。
2、君主对科举制的的质疑
据《日闻录》记载:元代时,有一个官员看文书,把“辨验收差课程钱谷”里的“辨验”二字,读成“便检”,还骂吏员:那么多钞在库里,为什么不便检呢?
还有一个元朝官员,把“谯”读为“焦”,又把“羁管”读为“霸管”,元代官员水平之低一时间成为当时的话柄。这只是众多官员里的几个例子而已,但是反映了废除科举对于元朝带泪的负面影响至深。可见元代官员水平整体不高,所以从忽必烈时期就考虑过对于科举制度的实行还是废除,但是没有结果。
有种种原因,但是忽必烈对于科举制度持怀疑态度也是原因之一,因为他认为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人更值得信任,科举考进官场的人于他而言是陌生人。所以科举在前期得不到发展,跟忽必烈对科举持怀疑态度有关系。
其次落后文明对于先进文明的戒备心和警戒也在占据中原后达到最高点,作为统治者内心是矛盾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最后元朝朝廷内并不景气的财务问题,也导致了科举制无法实行。
3、元朝贵族对科举的排斥
元朝贵族也就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中的所有朝代都存在的统治阶级贵族,众所周知,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不容侵犯的。与此同时,科举制的存在于他们而言就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天下发展是所有统治者的初衷,但是前提是在保证自己的统治稳固,并且利益不被侵犯之下。
元代的官员来源就是承袭,恩荫等。蒙古,色目,汉人贵族家庭是主要排斥人群,因为科举制势必会侵犯他们的利益。其次元朝贵族认为宋朝灭亡的原因是太过于重视文人,所以元朝贵族对于科举制的排斥,也是元初科举制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在元代的复兴之路
科举制在元代的复兴之路是坎坷的,虽然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关于科举制兴废的讨论一直存在,但是一直没有任何结论产生,又或者说是科举制一直没有被重新恢复,直到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仁宗之前是废止状态,仁宗之后是改革创新阶段。
1、仁宗之前对于科举制的尝试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也致力于与汉人之间的文化交融,推行汉化,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提议下也做了很多尝试,虽然最后都不了了之,之后的成宗,武宗在位时也没有真正实行,但还是对于科举制在元朝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具有代表性的提议有两个,首先是1267年,翰林学士王鄂提出:请复科举考试。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胥吏,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矧先朝故典,尤宜追述。”大意即是:不实行科举考试,既浪费人才,又不利于国家统治,所以实行科举考试非常有必要。忽必烈采取了建议,但是没有结果。
其次就是,1284年留梦炎提出:“惟贡举取士为便。凡蒙古之士及儒吏、阴阳、医术,皆令试举,则用心为学矣。”即是:实行科考,参加考试的人群放宽,鼓励安心学习。忽必烈采纳建议,但是还是没有实行,最终不了了之。
2、延祐复科
到元仁宗时期,是科举制度在元朝的转折点,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实行科举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元朝已经统治中原长达半个世纪,但是依据忽必烈和贵族的废止科举制的政策已经不符合元朝发展的需要,因为当时的元朝不是初期需要用武力来巩固政权的时期。
其二,元仁宗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给仁宗提出建议的是:“人才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胜。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才也。”
公元1313年十一月,恢复科举制度,这项重大举措,既有对于前朝科举的继承,又有元朝根据时事所做的改变,是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