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唐代藩镇制度.docx
文件大小:20.9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3.14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享国289年。纵观唐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乃是发生在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这次战乱证明了唐朝藩镇制度的失败。藩镇制度是在由唐玄宗时期形成的,唐玄宗设立藩镇原本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边疆安稳,藩镇长官为“节度使”。唐玄宗后期的节度使独揽大权,不听朝廷号令,这也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那么藩镇制度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藩镇兴起

藩镇也称为方镇,是唐朝的一种军制,其本意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保卫边境和平。藩镇的长官名为节度使,节度使是在唐睿宗时期正式成为官职的。节度使初期只掌管当地的军事。而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不仅管兵,还兼管土地、财政、民生等事物,集当地所有权力于一身。唐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因唐玄宗年号天宝,因此也称为“天宝十节度”。

1、兵制变化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义务兵制度,即战时为兵、和时为农。这种制度可以既不耽误生产又能保障兵源,还减少国家的财政压力。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归属国家,将领个人很难掌控他们,这也就减少了士兵追随某人造反的几率。这种制度随着土地兼并严重而逐渐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期都是长期在军营,募兵制的战斗力要高于府兵制。这种兵制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成为军事长官的人,造成只听将令不听皇令的现象,因此募兵制的风险远高于府兵制。

2、边防制度

唐朝初期设立的边疆机构只有镇、戍,再往上则是军,最高级别的机构是都督府,都督府管辖所督区域内的兵马粮草军事等事物,民生内政不在其管辖范围。唐朝初期,边疆守军每隔一定的时间会进行轮换,为的就是应对敌人袭击能够做到熟练防御。唐朝初期边疆机构的军队人数并不多,主要作战还是要靠朝廷派发的将领和军队。这种边防制度虽然不足以保障边疆的安稳,却能保证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拥兵自重威胁朝廷。这种制度随着唐朝疆域的扩张弊端渐渐显露出来,由于疆域辽阔,守军兵少,朝廷支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因此在面对外敌入侵唐朝常常是败多胜少。

3、节度使制度

在武周和唐玄宗时期,边境战争唐朝败仗较多,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唐朝决定对边防制度进行改变,要实现不依靠朝廷支援,使各处边镇皆具备抵御外敌的实力。节度使制度便应运而生,首先在边镇设置节度使,其次赋予节度使军事指挥权,再者将其管辖区内的行政、钱财、民生等一系列权力移交给节度使。这样节度使就成为了集军政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

藩镇乱象

唐玄宗本为巩固边境防御而设立节度使藩镇,这种宛如东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导致了朝廷实际管辖地区大大减少。而权力的下放,也使得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指令。藩镇节度使本为保卫朝廷而生,却演变成威胁朝廷统治的主要存在。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节度使为首的叛乱,这场叛乱持续近八年,将一个大唐盛世拉下了历史的舞台,史称“安史之乱”。这场战乱是节度使藩镇制度后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乱使唐朝元气大伤,自此走向衰落。

1、外重内轻

天宝时期,边镇军力达到五十万,其中节度使安禄山一人统辖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二十余万,是节度使中势力最强的。而此时朝廷的兵马却只有七八万,巨大军事差异使朝廷陷入危机当中。安禄山是番族,按照身份原本是不能担任节度使的。然时值李林甫为唐朝宰相,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奸臣,为人“口蜜腹剑”,当权期间排除异己,独揽朝政。李林甫担心文官上位对其地位产生威胁,于是向唐玄宗谏言重用番将,安禄山得以被提拔,自此平步青云统辖三镇长达十四年之久。

2、矛盾尖锐

唐玄宗时期虽然开创了盛世局面,但是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致使许多百姓无地可种成为流民。而朝廷高层却沉浸在盛世福荫下,整日声色犬马,对百姓之苦不以为然。朝中文臣武将更是内乱不止,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不断的争权夺利,清除异己,导致朝堂上下人人自危。而此时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沉浸在享乐之中,为了博取杨贵妃欢心,唐玄宗竟令朝廷的驿马运送荔枝,因怕荔枝中途变了味道,因此差官一路马不停蹄,致使许多差官和马匹累死途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讽刺。在经济、阶级、内外等多种矛盾的叠加下,社会冲突日益加剧。

3、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安禄山率兵十五万,进军神速,接连攻克唐朝重镇,占领洛阳,自立为帝,国号大燕。天宝十五年叛军又攻克了唐都长安,唐玄宗出逃途至马嵬被属下拥立太子李亨即位,唐玄宗被奉为迫屈居二线。奸臣杨国忠、宠妃杨玉环皆被杀,史称“马嵬之变”。节度使史思明追随安禄山叛变,后见唐军强势反击,又降唐朝。在安禄山反叛失败后又笼络其残部后再次反叛,号“大燕皇帝”。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叛乱历经近八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