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汉代廉洁制度.docx
文件大小:21.5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3-16
总字数:约3.25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民本的思想自古就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古代中国作为指导思想存在着,儒家思想认为,人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社稷是其次,君主是最轻的,在这其中想要达到民本的要求,廉政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西汉的统治者在廉政的具体实施方面采取无为而治以德治国,提倡节俭,和在选拔官员上采取选贤任能的方法是国家逐步走向正轨,并为后世所称赞。

一、西汉初期采用“黄老思想”,受到腐败现象的影响,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整合,“德本法用”的廉政思想成为阶段主流统治思想

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率先领兵攻入咸阳,他大力安抚关中百姓并与他们“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史记》

获得了民心,得到长久以来饱受秦苛政之苦的秦民的支持,为随后楚汉争霸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西汉建立之初,面对秦亡后社会经济破败的局面,刘邦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鼓励生产,减少赋税徭役。随后的几位皇帝大都以黄老之术治国,清净无为,与民休养生息。

文帝刘恒与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生产,轻徭薄赋,每遇旱、涝、蝗灾等自然灾害就下诏减免租税,减轻百姓的负担。

汉景帝在位时遵从了汉文帝的政策,并将田税降至三十税一,进一步减少农民的负担。文景二帝统治期间,百姓的负担较轻,社会安定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从私有制出现后,“天下为公”的大道便转化为“天下为家”的个人私欲,人类贪欲、谋私的现象不断滋生。国家出现后,国家开始形成简单的廉政思想,并相继建立了各种防腐反贪机制。周代商之后,周人开始反思天命转移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其可畏者,非天神人鬼,乃芸芸众生尔”——《左传·僖公五年》

周人提出了“德”,并以此作为从政的理念。此后,“德”的思想便渗入到廉政思想的构建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继承西周廉政思想的基础又进一步发展。在先秦时期的廉政思想中,初步形成了“德法并举”的统治思路。

西汉建立以后,前期统治者以黄老之术治国,主张无为而治,崇尚清廉,与民休养生息,国家呈现安定平和之像。然而,在清静无为的政治大背景之下,是地方上暗潮汹涌的腐败堕落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西汉国力的增长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西汉大儒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家以及法家的思想重新整合儒家学说。在统治思想上,董仲舒主张“德本法用”,并从哲学的角度,以阴阳关系和“人性论”为观点论证之。

对那些祸害国家、百姓的君主,上天会将降下灾难,人民可以起来推翻暴政,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即是前车之鉴”。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之后,儒家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此后,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各朝都认可的廉政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心理,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下诏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儒家经典教育公卿子弟;任命儒生公孙弘出任丞相,官吏选拔标准也开始以儒家的“德”为准绳。

但是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与先秦时期的孔孟儒学已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儒术与刑名之术的结合,形成了“儒法并举”的统治思路。

“德者本也,法者兼而用之,用之者,国之胜也”

汉武帝在位时,以“德”来选定孝廉,以“法”来强化监察,初步形成了“德本法用”的统治模式。汉武帝之后,这种模式进一步得到巩固。在昭宣二帝后,“德本法用”的廉政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廉政思想的推行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统治者对前朝教训进行总结,倡导节俭思想,为实行提供了保障

萧何,作为西汉第一位丞相,虽身居高位,但始终坚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他说“如果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作风;不贤,家资也不会被权势之家侵夺。”在古代,对一个人道德水准评价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政途上的成败。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文景两帝以秦奢侈腐化而亡为教训,躬行节俭,倡俭抑奢,开创了一段世风清正、天下晏宁的时代。吕氏集团瓦解后,汉文帝刘恒被拥立为皇帝。汉文帝继位后,主动提出:

“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这既表现了他自身对祖先的诚意,也体现了他节俭的作风。由于早年在代国时经历过艰辛,汉文帝比其他帝王更加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苦,虽为帝王,始终坚持以节俭为行为的评判标准。

到了汉景帝时期,景帝刘启遵从了汉文帝节俭的作风: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史记》

经过七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全国上下呈现一片富裕繁盛的景象,伴随着国力的强盛,经济发展,百姓开始放弃勤俭节约的思想,开始浪费,汉武帝有所忧虑,不知如何教化百姓节俭,并以此询问宠臣东方朔。

东方朔以汉文帝的节俭与武帝的奢侈作对比,但是汉武帝并未曾采纳东方朔的建议,而西汉王朝也在奢侈的风气下由极盛走向衰落,这既是西汉王朝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西汉前期节俭而盛与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