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在我们的印象中,秦朝都咸阳,西汉都长安,东汉都洛阳,隋唐都长安,北宋都开封,明清都北京……其实许多王朝的都城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历史上几大王朝都有迁都史,尤其夏朝和商朝更是多次迁都。
对一个世袭王朝来讲,迁都是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关系到帝王的统治及国家的稳定,但有时候由于外族入侵或者国家动乱不得不迁都,也有的主动迁都,下面逐一解说。
01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于夏朝文字还没有发现,所以其迁都史只能见诸后世史籍记载。
夏禹建立夏朝后,建都阳城,据《竹书纪年》记载:“(禹)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夏禹驾崩后,夏启继位于夏邑,后定都冀都(也有说定都阳翟)。
夏启死后,太康、仲康居斟鄩。此时夏朝出现动乱,政权被东夷族后羿操控,史称太康失国。后来仲康子帝相出奔商,又迁居于斟灌,后来又迁到商丘。
帝相死后,子少康经过努力消除叛乱,夏朝复国,都于夏邑,少康十八年,又迁都到原。
少康死后,子帝杼继位,五年后迁都老丘,此后四代君主都定都于此,直到帝廑又迁都西河。到了末代君主履癸在位时,又从西河迁都斟鄩,直到夏朝灭亡。
夏朝历时约471年,共传14代17位夏后,而其迁都超过14次,平均每33年迁都一次。
02商朝
商汤灭夏后,定都于亳,此后数代君主均定都于此(参见《竹书纪年》记载)。到仲丁在位时,从亳迁都到嚣。河亶甲即位后又从嚣迁都到相。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位,从相迁都于耿,第二年耿出现坍塌,又迁都于庇。南庚即位第三年,迁都于奄。
盘庚即位后,迁都于北蒙,称为殷,此后数代君主均定都于此,商朝逐渐恢复和兴盛,所以商朝又称为殷商、殷朝。
武乙即位后,迁都于沫,即朝歌,其被雷震死后,文丁继位,复迁都于殷,直到商朝灭亡。
根据相关记载,帝辛在朝歌营建有大量宫殿建筑,但史籍并没有其有迁都的记载,对此后世难以下结论。不过根据牧野之战,牧、野是指城、郭、郊之外的区域,牧野之战战场距离朝歌二十多公里,距离殷则有一百公里,显然商纣王居于朝歌比较合理。
商朝历时约554年,传17代31位王,迁都超过9次,差不多每61年迁都一次。不过商朝自从迁都殷后,约273年没有迁都,保证了王朝的稳定和兴盛。
03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实行两都制,即宗周丰镐和成周洛邑,宗庙位于宗周,九鼎置于成周。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史称东周。
由于西周、东周是后世为了方便记录这段历史而作的划分,其实历史上只有周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朝是有迁都史的。如果按照西周、东周分开来看,则没有迁都。
周朝都城变迁:丰镐——洛邑
04汉朝
汉朝分为西汉、玄汉、东汉,有人把蜀汉称作季汉,也算作汉朝一部分,这里单说西汉和东汉。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洛阳,不过在娄敬的提议下,刘邦迁都长安,由于咸阳宫遭到毁坏,刘邦暂时居住在秦国旧都栎阳,并开始营建长安城,一直到公元前200年长安城初具规模,刘邦才正式迁入。长安作为都城一直到西汉灭亡。
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并不是一开始就定都长安,而是从洛阳到栎阳再到长安。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延续国号汉,定都雒阳(东汉属火德,遂改洛阳为雒阳),史称东汉。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董卓控制政权后,鉴于东方诸侯的围攻,遂于公元190年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董卓被王允、吕布除掉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控制朝政。公元195年,汉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旋即被曹操迎接到许县,遂定都于此,称为许都,一直到被曹魏取代。
所以东汉的都城是从雒阳到长安再到许县。
如果把西汉、玄汉、东汉以及蜀汉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汉朝的都城变迁则为:洛阳——栎阳——长安——宛城——长安——雒阳——长安——许县——成都。
05晋朝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定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后期发生八王之乱,元气大伤,导致五胡乱华。公元311年,都城洛阳被匈奴人攻破,晋怀帝被俘,并于两年后被毒死。
晋怀帝死讯传到长安后,司马邺在长安遂即皇帝位,是为晋愍帝,延续西晋国祚。公元316年,长安被攻破,晋愍帝被俘,第二年被杀,西晋正式灭亡。
由此看出,西晋都城由洛阳到长安。
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沿用国号晋,史称东晋。如果把西晋、东晋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则晋朝都城的变迁为:洛阳——长安——建康。
06北魏
公元386年,拓跋珪自立为代王,定都盛乐,建立代国,到了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并开始称帝,是为道武帝。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并迁都洛阳。
北魏都城变迁为:盛乐——平城——洛阳
公元534年,北魏分解为东魏和西魏,从法理上讲东西魏是北魏的延续,北魏并不是灭亡,如果算上东西魏的话,则北魏的都城变迁为:盛乐——平城——洛阳——邺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