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⒈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⒉历史影响:⑴积极方面:①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
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
②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3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培养一批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
展
4购买或生产的一批武器装备了清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④开启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近代化。
⑵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而不能为国求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⑤经营管理腐败。
⒊认识:①改革既需魄力也需毅力。
②改革既要布新更要除旧。
③改革成功必须以国家民族的独立为首要前提,以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保障。(中国近代化必
须在取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洋务运动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起着
促进还是阻碍的作用?我们认为:虽有促进的一面,但主要是阻碍。
洋务运动是围绕着以“求强”为目的的军事方面和以“求富”为目的的经济方面而展开的。在“求强”的阶段,
洋务派以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对国民经济毫无
裨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举办了一批工矿交通企业。这些企业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使用机器从
事商品生产,在中国土地上出现了一点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但是洋务派之所以创办这些企业,是出于军
事工业对原料、燃料和经费的需要。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出现,成为
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洋务派在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而且发现廉价的棉纺
织品,精巧的机器,便捷的轮船以及煤铁之利,是裕财政、浚饷源的捷径,于是从巩固封建统治出发,
办了工矿交通企业以“求富”。洋务派企图在封建经济基础所借以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统治下,使用资本主
义生产力来维护封建政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受制于封建制度,必然产生腐朽的生产关系与先进的生产力
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致使这些企业大都以亏损、负债、倒闭而告终。
洋务派举办的工矿交通企业,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形式,显示出时代的特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
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深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着客观
条件,洋务派意识到近代企业的产生成为不可阻遏之势(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摺》中说:“臣
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李文忠公全书》,
奏稿,卷九,第34页)),为了控制近代企业的发展,利用社会资金来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遂高唱:“商
为承办,官为维持”,采取“官督商办”形式。从“商”的方面来看,当时社会上出现一些货币财富的积累者有
投资近代企业的欲望,存在着货币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可能。但是要创办近代企业,在创业者面前横亘着重
重障碍:帝国主义在市场上的竞争,清政府税收政策的束缚,封建传统势力的阻挠,官吏豪绅的勒索,单
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无法抗拒这些强大的阻力,为了寻找投资的出路,只得依靠封建政权的荫庇,绕过自己
无力克服的障碍。这样,“官”和“商”两种不同的社会势力特殊地结合在一起。可是“商股”投入“官督商办”企
业,无异掉入陷阱。事实证明,“官督商办”形式,并不能开凿一条社会资金流向近代企业的渠道。
洋务派为了“独擅其利”,对民族资本横加压抑,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依靠封建政权,取得封建性垄断权,排斥民族工业。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备期间,李鸿章
就奏请了十年的封建垄断权。(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摺》:“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
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1893年《推广机器织布局摺》规定:“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
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续添”。(《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四三,第44页;卷七八,
第12页。))开平矿务局初开唐山煤井时,经李鸿章批准:“距唐山十里之内,不准他人开采。”(周叔□:《周
止庵先生别传》,《禀直督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