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pdf
文件大小:308.3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5.25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历史改革(一)

一、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

(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

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历史是在不断变革中

(或“损益”旧的章法中)向前发展的,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许多对历史发展具有

推动作用的著名改革与变法。

(2)教材介绍的重要改革与变法先后有哪些?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

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西汉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

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社会制度

的根本改革一李埋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

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张居

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王

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后周世

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

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

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

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有哪些?

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与经

济基础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

种情况。

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

革命性。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而这类改革引发的斗争往往是新旧阶级间的斗

争,异常残酷,常常伴随着流血冲突。

另一种是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需要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对统治政

策进行局部的调整,具有改良性质。这种改革往往涉及到对封建国家、地主阶级

与农民阶级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既得利益者--大官僚、大地

主等保守派的反对,容易失败。改革引发的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权

益争斗,如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等。

(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如王莽力图改变封建地主土地私

有制,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遭到失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大获成

功。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等。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等。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与困苦。

1.中国古代的四大改革

指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

变法。

基本原因:一是因为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

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二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例如王安石变法前阶级矛盾

和民族矛盾激化,变法中又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措施包括(1)改革生产关系,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2)限制

贵族特权,如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3)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

农民利益,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4)建立新的政治经济

制度,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结果:全部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成功的都导致政权衰弱,如

王安石变法;改革成功的都出现国运强盛、社会进步,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

改革。

2,近代中国的变法和革新

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政府“新政”,这是不同性质的。

洋务运动和清政府“新政”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为适应外国侵略

者需要而进行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军事、经济力量;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调

整政策服务于政治目的、为了加强统治,但是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结果都

失败,因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随着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而告终结,“新

政”中加重剥削促使人民不断反抗,不久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

发起,维新思想宣传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变法沼书的颁布有利于

中国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