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列强侵华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分析列强侵华的史实,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列强侵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具体罪行和影响认识不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历史事件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能力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图像和故事来学习,而部分学生则偏好通过逻辑推理和深入分析来理解历史。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列强侵华罪行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可能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此外,如何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理解其现实意义,也是学生可能面临的挑战。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江苏省江阴市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本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战争形势图、列强侵华罪行的视频资料,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3.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相关的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确保教室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南京条约》等历史图片,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哪些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2.讲授新知(20分钟)
(1)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的背景:
-演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形势图,介绍列强对中国领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
-讲述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行为。
(2)列强侵华罪行:
-分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展示圆明园残垣断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历史意义。
-介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如倾销商品、掠夺资源等。
(3)列强侵华的影响:
-讲解列强侵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4)民族觉醒:
-讲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族觉醒运动,介绍其斗争历程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觉醒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分析列强侵华罪行对中国的危害,提出对策。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列强侵华罪行的严重性。
(2)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觉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加深对列强侵华罪行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民族觉醒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如《中国近代史纲》、《中国近代史》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专题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展示战争的全貌和列强侵华的罪行。
-《圆明园的毁灭》等相关书籍,介绍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其被毁后的影响。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等学术论文,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的视角和深度。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了解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背景和列强侵华的详细过程。
-组织学生观看《第二次鸦片战争》专题纪录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和理解。
-举办“圆明园的毁灭”主题讲座或研讨会,邀请历史专家或文化学者与学生交流,探讨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查阅《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等学术论文,了解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通过网络资源,如历史论坛、学术网站等,让学生参与历史讨论,拓宽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设计“民族觉醒与近代中国”主题研究项目,让学生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