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8
ADDINCNKISM.UserStyle《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0423S06023
开课单位
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政治制度史
(英文)HistoryOfChanaPoliticaiSystem
课程性质
必修
考核类型
考查
课程学分
3
课程学时
51
课程类别
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拓展课)
适用专业(类)
档案学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是本专业(类)的一门基础课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以现代政治理论为指导,以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其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上是行政、法律、监察、军事、经济、职官等各方面的制度,以及历代颁行的典章法令及其嬗变的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着重分析历代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对国计民生的正负面影响,从历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即立足现代,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为本土资源,展开有益的古今对话,中西对话,以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历史的养分和借镜。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本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为本专业核心基础课《中外档案事业史》的讲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其特点在于处在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双重交叉之中,既有政治学的特点,又要史学的性质。也就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种专门史,同时又是档案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具体完整、深入系统的学习,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知识,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课程目标2: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最新研究动态。
课程目标3:培养专业意识,具备分析总结和借鉴政治经验教训的能力
课程目标4:提高科研素养,掌握分析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辩证方法
课程目标5:古为今用,继承和光大优良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增强忧患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助其他教学方式与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枢纽时代或者关键时期的转型或者变革,如王权到皇权,分封到郡县,唐宋之变,清末民初帝制专权到民主共和。制度结构方面,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朝与外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
(二)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殊机制及其成因,如中枢辅政制度的历时演变,内朝与外朝的权力转移以及中央派出机构权力的由虚而实和循环往复。古代政治制度的早熟与近代政治制度变革迟滞和艰难。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1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萌芽期的特点;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士阶层崛起的意义。理解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晚清政治变革对现代的启示。
6
讲授
课程目标1、2、4
2
第2章?王权和皇权制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君临之术”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皇权的行使方式;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分析判断皇帝制度的特点;宗室制度与外戚政治的特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6
讲授
课程目标1、2、5
3
第3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理解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与消亡;皇帝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分析判断试述贵族辅政制的机制和特点;清末的皇族内阁。
6
讲授
课程目标1、3
4
第4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认知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八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夷离堇制、猛安谋克制基本含义。掌握理解宇文泰模仿《周礼》进行官制改革的用心与实质。
分析判断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的特点;部院寺监政务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6
讲授
课程目标1、2、3
5
第5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认知分封制、郡县制、国野制度、三长制、督抚藩臬、保甲制、都护府羁縻府州、改土归流、西域都护基本含义。
掌握理解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和主要职权;乡里制度的特点及其主要作用。
评析地方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
6
讲授
课程目标1、2
6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