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陈桥驿系马槐陈桥驿位于今河南新乡封丘,那里的一个院落里有棵古槐树,被称为“系马槐”。据说它是赵匡胤用来系战马的。槐树旁竖立着一块石碑,写有“宋太祖黄袍加身处”。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统帅,又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怎么当上北宋皇帝的?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北宋的政治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北宋的建立: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时间:都城:建立者: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960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开封(东京、汴京)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
2.北宋的统一:北宋方针: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先南后北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天下自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战争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宋太祖赵普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真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那些战争和动乱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由于君弱臣强、地方割据势力太重和武将飞扬跋扈造成的。宋太祖我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今天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奇巧之谋,只需收夺他们拥有的精兵,削夺他们拥有的权力,控制他们拥有的钱粮。做到了这几点,天下就会安定了。赵普收兵权削臣权掌财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措施:1.军事上材料一: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材料二: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百三十年无兵变也。——《宋名臣奏议》②实行统调分离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③实行更戍法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①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副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三司使)军政行政财政同平章事宰相皇帝中书门下(一)措施:2.政治上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材料: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二府三司制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②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具体表现: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通判)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通判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与制衡(一)措施:2.政治上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一)措施:3.经济上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这项措施有何影响?影响:①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儒林公议》卷上材料唐朝武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朝文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考: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价值取向?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措施:4.文化上①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具体表现: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影响:①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②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措施:4.文化上②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措施:4.文化上②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材料一: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影响: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结合材料分析采取这项措施有何影响?材料二: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官吏冗余,人浮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