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信服、分歧、取决、拆散、委屈、粼粼、一霎时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祖孙三代之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家庭的温馨。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文中清新自然、含义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家庭责任感。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亲情。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手法。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我在散步过程中所面临的分歧以及如何解决这一分歧,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的珍贵。
-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亲情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珍惜之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感受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与家庭有关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走进他的家庭,去感受一次温馨的散步,看看在这平凡的散步中蕴含着怎样不平凡的亲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2分钟)
1.作者介绍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贴近生活,注重细节描写,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散伙的宴席》,散文《散步》《家园落日》等。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5年,作者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作者有感于当时社会上宣扬的伦理道德,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宣扬一种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散步写了哪些人?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的结果如何?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文章围绕散步写了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结果是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依从了孙子,改走小路。
(四)研读文本,品味语言(15分钟)
1.分组讨论: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精彩?请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亲情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示例一: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通过对母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和依赖,也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和体贴。
-示例二: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分析:简单的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也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
-示例三: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分析:这段文字细腻地描写了我在面临分歧时的心理活动,通过对我的语言、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作为家庭支柱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的爱,体现了家庭亲情中的理解与包容。
-示例四: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