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描述古人刻苦学习的十个成语及故事.pdf
文件大小:449.3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6.53千字
文档摘要

古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

迷。

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

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

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

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

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

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

些《左)、《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

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

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

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

1/8

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

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

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

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

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

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

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

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

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

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

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

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

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

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

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

了一些。

2/8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

读。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

读书的好榜样。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

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

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

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

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

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

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