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docx
文件大小:13.7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1
总字数:约1.18千字
文档摘要

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

《宿府》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当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宿府”即留宿幕府之意。杜甫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这首诗就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

二、内容赏析

1.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诗人采用倒装的手法,先写“清秋幕府井梧寒”,通过“清秋”“寒”等词描绘出深秋时节幕府中井边梧桐的清冷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独宿江城蜡炬残”,点明“独宿”这一核心,残烛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寂寞之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此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诗人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四、一、二的新颖句式,营造出独特的停顿和节奏。长夜中的角声仿佛在独自悲叹,天空中美好的月色却无人欣赏,通过对比,将诗人独宿时的沉郁悲抑、无人共语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颈联:“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风尘荏苒”表明战乱持续时间之久,诗人在动荡的局势中四处漂泊,与亲朋的音信都断绝了。“关塞萧条行路难”则进一步写出关塞冷落、道路艰难,既包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也暗示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和社会的混乱。

4.尾联:“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诗人回顾自己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已经忍受了十年的漂泊流离之苦。“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在幕府中勉强任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而暂时栖身于此,“一枝安”运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自我解嘲和无奈。

三、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前两联以景为主,景中含情,通过描写清秋、井梧、蜡炬、角声、月色等景物,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的愁苦。后两联以情为主,情中有景,“风尘”“关塞”等词在抒情的同时也勾勒出了战乱的景象,全诗情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2.对仗工整:这首诗八句皆对,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等,对仗极为工整,体现了杜甫律诗的高超艺术水平,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句法独特:颔联的四、一、二句式,打破了七言律句上四下三的常规,使诗句读起来有顿挫之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情感表达

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诗人通过描写独宿幕府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国事动乱的忧虑,对漂泊流离生活的愁苦,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尽管暂时在幕府中得到了一个安身之所,但诗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却无法排解,“栖息一枝安”的背后是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